P39空中飞蛇组团来袭:朱可夫火力反准备,德国空军的惊魂五分钟
1943年7月5日凌晨4时25分,距离黎明刺破黑暗还有最后五分钟,在苏联西南重镇哈尔科夫附近的米高扬诺夫卡村,德国空军第8航空军前进司令部所在地,航空兵上将、军长汉斯·赛德曼刚刚起床,就跟匆匆闯进来的通讯军官撞个满怀。后者惊恐地报告说:“将军阁下,强大的敌空军编队正向哈尔科夫逼近”!赛德曼脑袋嗡得一声,随即发疯般地冲向隐蔽指挥部,边跑边叫:“这可能是一场灾难”!(《焦土》中卡雷尔对赛德曼的军衔记述有误——笔者注)
这确实是个要命的时刻,因为德军进攻库尔斯克的“堡垒行动”拟于当天开始,作为配属给曼施坦因元帅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空中力量,第8航空军的1185架战机全部集结在哈尔科夫周边的16个野战机场上。而根据原定作战计划,第8航空军将于天明时分倾巢出动,攻击库尔斯克地区苏军的前线机场、野战工事等目标,为霍特装甲集团军的突破扫清道路,万万没想到的是,苏联空军会抢先一步卡着时间精准来袭。
此时此刻,第8航空军准备实施空中打击的第一波次,包括斯图卡俯冲轰炸机、亨克尔轰炸机和反坦克机在内的800架战机,正在进入起飞位置,它们将在五分钟内陆续起飞,准备拉开库尔斯克战役南线进攻的序幕。而苏军机群的到来,无疑将给这些还在跑道上爬行的轰炸机带来灭顶之灾,也就难怪赛德曼上将吓得魂飞魄散,在隐蔽部,他看见了米格,看见了雅克,也赫然发现了大队苏联人驾驶的美制P39“空中飞蛇”!
展开剩余85%朱可夫的先发制人源于情报精准
笔者之前曾经特别撰文介绍过,德军最高统帅部自1942年起,内部就存在一名代号“维特”的高级间谍,因此东线德军“堡垒行动”的进攻发起日,早已被苏军统帅部准确侦知,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早在7月2日就提前完成了战役准备。为了破坏敌人的战役实施,统一指挥两个方面军作战的“最高副统帅”朱可夫,在德军进攻前夜,与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会商,决定实施空地两维的先发制人,军事术语叫作“火力反准备”。
反准备的第一步,朱可夫命令各方面军炮群抢在德军炮火准备之前进行覆盖射击,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20分,苏军万炮齐轰(火炮总数超过19000门,其中全部重炮实施了反准备),也包括威力巨大的“喀秋莎”火箭炮。德军阵地显然被突如其来的炮火打懵了,根据前沿部队向朱可夫的汇报,敌人只有少数炮兵连进行了还击,但很快就沉默了。而反准备的第二步,就是苏军航空兵先敌起飞偷袭对手野战机场,于是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。
苏德空军战场实力原本旗鼓相当
为了筹划削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“堡垒行动”,希特勒搜刮了东线德军的大部分空中力量,集中了第1、第4和第8航空军的约2000余架作战飞机,由第四航空队司令、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统一指挥,分别支援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(南方集团军群)和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(中央集团军群)。并且德军飞行员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鸟,其中不乏王牌分队和飞行员,整体实力相当强劲。
而负责掩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尼日方面军作战行动的,是苏联空军第2、第5、第16等三个集团军,另有国土防空军的两个歼击航空兵师,同时还可以得到远程航空兵和西南方面军所属空军第17集团军的支援,总计拥有作战飞机2900架。尽管在飞机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,但苏军飞行员新手较多训练并不充分,同时装备的机型也较为纷杂,因此双方的空中实力可谓半斤八两。
美制P39“空中飞蛇”闪亮登场
夜幕中来袭的苏军航空兵以空军第17集团军为主,共计出动了500余架作战飞机,包括提供空中掩护的200架战斗机,其中有两个近卫歼击机团装备的是百余架美国援助的P39型战斗机,绰号“空中飞蛇”。7月5日的凌晨,也是P39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,苏军航空兵希望透过它强大的火力一举破敌。P39是美国贝尔公司1939年研发的一款战斗机,也是二战苏军装备最多的非国产军机,从1941年12月至1945年2月,贝尔公司生产的9558架该型战斗机中,按《租借法案》交付苏军装备的总数达到5578架(其中4952架投入战场),占到苏军所有受援飞机数量的27%。
尤其在苏军作战飞机损失严重的两个年度,P39的到来可谓一解燃眉之急。在许多军史文章中,都把P39描绘成苏联空军大杀四方的宝贝,比如它的全金属结构、先进的无线电设备和凶猛的火力等等,都让苏联人爱不释手。而实际上它是美英空军弃之不用的“空中棺材”,1941年刚刚装备美国海航时,就在太平洋上空被日本人的零式揍得七零八落,当年7月起,美国人“赠送”给缺枪少炮的英国650架,然而英国盟友测试一番后发现,P-39除了火力强大以外几乎一无是处,根本无法满足欧洲空战的需要,遂“大方”地通过北极航线的PQ船队转赠给苏军212架,也就成为首批到达苏联的P39。
然而P39当时却存在着致命缺陷
P39战斗机于1940年9月首飞,贝尔公司1941年实现量产,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发动机后置在机身中部,首次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和侧开式座舱门。以其1941年1月的量产型P39D为例,飞机技术数据为:翼展10.4米、机长9.2米、全高3.61米、总重3410千克、最大速度592公里/小时、实用升限5810米,武备有机首一门37毫米口径机炮、两挺12.7毫米口径机枪,机翼上还有四挺7.62毫米口径机枪,对比梅塞施米特Bf-109的一门20毫米机炮和两挺机枪,从武器装备上确有一定优势。
苏联空军经过必要的测试和训练后,用P39最先装备了第19和第20近卫歼击机团,1942年5月15日首次与德国飞机发生空战,结果很快就被bf109击伤并在迫降过程中损毁。苏军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许多问题:首先是P39发动机高空功率不足,严重地损害了它的高空机动性能,其次是37毫米机炮尽管火力强大却非常容易卡壳(后期不得不改换20毫米机炮),然后是侧开式的舱门逃生困难(遂有空中棺材之名),最后就是发动机后置造成维修困难等等。更关键的是,在1943年的7月,苏军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款飞机的使用要领,贸然以大机群出动作为空战主力,是非常轻率的。
德国第8航空军的绝地反击
赛德曼第8航空军的作战时间表,是800架轰炸机于当日4时30分从16个机场分别起飞,在哈尔科夫空域完成集结,随后才是负责掩护的270架战斗机升空,再共同编队杀向库尔斯克战场,为了保密还特别实施了无线电静默。因此当苏联机群到达哈尔科夫上空时,赛德曼将军却无法下达战斗机提前起飞的命令——各机场指挥所关闭了电台,跑道上成群结队的轰炸机由此即将成为一堆废铁,7月5日的这个时间点,几乎成为德国空军的“黑色五分钟”。
关键时刻,德军各分队指挥官和飞行员的战斗素质挽救了第8航空军:“别管什么计划时间了,我们立即行动,紧急起飞”,200多架战斗机迅速升空并抢占了3500米以上的有利态势,分头开始攻击苏军轰炸机群。此时美制P39在高空的缺点暴露无遗,灵活性和机动性远逊于梅塞施米特bf109,不仅无法为轰炸机群实施掩护,干脆是自身难保,于是飞蛇和轰炸机被德机纷纷击落,短时间内就有120架苏机冒烟坠地,整场空战结束时,苏军空军损失飞机达到432架,来袭的空军第17集团军主力几乎全军覆灭。
P39差点让堡垒行动胎死腹中
如果苏联空军的偷袭得手,赛德曼的几百架轰炸机被一鼓脑击毁在地面上,德第8航空军将完全丧失战斗力,那么失去空中打击和掩护能力的霍特装甲集团军无疑将非常困难。而P39的糟糕表现使苏军未能把握这难得的战机,设若它们有足够的能力缠住梅塞施米特,轰炸机群必将把德军野战机场变成斯图卡和亨克尔的坟墓,严重点说,很有可能让曼施坦因不得不取消战役行动。尽管苏军最后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,然而我们知道,其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,它包括80万苏军官兵的伤亡、6000辆坦克和1600架作战飞机的巨大损失。
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对此进行了描述,尽管有些轻描淡写,间接含蓄地也承认了反准备的效果不佳:“当然不能不考虑到,反准备是夜间实施的,坦白地说效果很小,拂晓时对敌机场的突击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,因为这时敌机已经起飞,开始协调地面部队进攻了”。回忆录所写显然与事实的出入较大,一方面是德军的反击迅速,另一方面就是“空中飞蛇”还没有被苏军航空兵熟练掌握,战场发挥差强人意。
转折:不是尾声的尾声
库尔斯克会战打响一周后的1943年7月12日,苏军已在奥廖尔方向转入反攻,为了彻底取得战场制空权,苏联空军调集了所能调集的全部航空兵,在库尔斯克地域集中了多达5000架以上的作战飞机,战斗机数量苏德双方对比为3:1,数量居绝对劣势的德国空军疲于奔命,终告不支。第8航空军亦损失惨重,整个战役期间,德军损失飞机1000余架,完全丧失了战役制空权,1943年8月19日,濒临绝望的德国空军参谋长叶绍奈克上将,认为大势已去,遂饮弹自杀。
而随着越来越多P39“空中飞蛇”的到来,苏军飞行员逐渐掌握了它的特性、要领和驾驶技巧,完成机炮改造后开始在空战中屡占上风。“苏联英雄”、空中王牌波克雷什金驾驶舷号为N.100的P-39战斗机,先后击落了德军飞机59架,从第16战斗机近卫飞行团长一路擢升第9近卫空军师师长,以及后来的空军元帅,他对P-39曾有如下评价:“这是一种表现优异的战斗机,我尤其满意的是他的武器装备——1门37毫米口径机炮、2挺速射重机枪再加上4挺机枪,这足以击落任何来犯敌机。至于飞机容易进入螺旋的问题,我倒是不太在意”。
从此以后,每每只要他的P39N型“空中飞蛇”一起飞,德国人就开始在无线通话机中互相大声提醒:“小心!小心!波克雷什金在空中!”
发布于:天津市